上海落户门槛再降低?未来会越来越容易吗?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上海落户门槛再降低?未来会越来越容易吗?)
不能再以老的思路认为长三角是在争夺人才,而应该打开格局,看到人才共享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编辑顾佳贇
上海要打造的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联通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的核心枢纽,承担新角色、新担当就要有新行动、新策略。
《通告》发出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咨询电话忙个不停,“语音显示前面至少有三四十人排队。”许同学说。
作为独立的综合城市,新城要尽快提高自身的城市品质,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使新居民能够生活幸福并发挥价值。
10月12日,毕业生在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上了解岗位信息(刘颖/摄)
“如果签约五大新城的企业就可以实现上海落户,我考虑立马辞职换工作。”上海师范大学的许同学因为积分不足错过了2021年6月的应届生落户机会,而上海最近的落户新政让他有了第二次机会。
11月29日,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官方微信公号发布《通告》称:上海决定开放第二批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受理工作,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受理时间为一个月。
此前在11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会议结束三天后,上海开启第二批人才落户申报。
《通告》很短,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舆论评价,这是上海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新政窗口期短,只有一个月时间。但愿我能一个月内完成离职、换新城工作、办理入职手续。”《通告》发出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咨询电话忙个不停,“语音显示前面至少有三四十人排队。”许同学说。
“此次新的落户政策可以看作是去年以来上海加快人才落户措施的重要补充,对于上海进一步引进人才有很大帮助。”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怿说。
一向以落户要求严格著称的上海又一次主动“放开口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户籍改革在人才户籍上是进一步放宽的”。
今年,深圳、杭州等地相继调整人才政策。
深圳规定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引进的人才不再受理和发放租房生活补贴,同时还对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门槛进行了调整,以前只需要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毕业两年以内,无工作无社保等条件限制就可以在当地落户,如今全日制大专毕业生的落户政策已经被取消。
杭州规定自2021年10月15日起,人才要求满足全日制本科学历45周岁以下,硕士学历50周岁以下,在杭州市区落实工作单位且单位正常缴纳保险等条件。此前大专生只需缴纳一个月社保,研究生无需缴纳社保直接的政策成为历史。
1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主持人才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才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思考谋划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上海更好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也就是说,落实中央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海的人才战略不仅仅局限于为城市当下的发展服务,而是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更远大的目标。”汪怿说,“上海要打造的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联通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的核心枢纽,承担新角色、新担当就要有新行动、新策略”。
实际上,上海这几年一直有吸引人才的新动作。
2018年,上海市开始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2019年,上海市向浦东新区下放人才引进和海归落户的审批权,由此上海也成为国内唯一向部分城区下放户籍审批权的超大城市。
2020年9月,上海进一步放宽学历门槛,落户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即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四个重点学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此后名单又增加了上财、上大、华东理工和东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2020年11月,上海发布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相比十年前,新版《办法》将原来可以直接落户的11类人才具体化分为18类,不仅看重技能人才,创业人员等对经济有贡献的人也能落户。
2020年12月,针对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重点产业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缩短。
“从博士落户,海外、985硕士落户,到全日制研究生落户,政策改变的背后是上海人口观念、人才观念的变化。”汪怿分析,早前上海就曾提出不仅要关注高峰人才、高层次的顶尖人才,“城市的发展,不论是经济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变,都需要有骨干人才和年轻人才,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群体”。
另一方面,随着环沪多个核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我们不能再以老的思路认为长三角是在争夺人才,而应该打开格局,看到人才共享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以后地理的概念可能不再重要,数字化、智慧流动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性必然会更强。”汪怿说。
这次,上海放宽落户门槛的6个片区,都是产业相对薄弱、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新城。
2021年2月,上海在《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必须把新城高水平规划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命题,抓住“十四五”关键窗口期,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城发展。
规划要求的“新城发力”,指的就是要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与原来的上海主城区合起来形成“1+5”上海市域都市圈。
“人口增长是建设独立节点城市的当然之义。”任远分析。
2021年3月,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十四五”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明确要发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作为上海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主战场和蓄水池作用,加强政策保障,推进住宅有序供给,支撑新城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1.2万人,实现引人才、聚人口。
目前,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数量在30万到75万之间。上海规划到2025年,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上海需要人,尤其需要年轻人。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上海是唯一0到14岁人口比例低于10%的地区。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3.38%,是深圳的4.4倍。
“上海要深化自身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建设新城势在必行,100万人口就是一座新城实现规模效应的基本门槛,有了人口规模才能发展好产学研及生活配套。”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表示。
“新城发展需要更多年轻血液,眼下人还远远不够。”汪怿说。
“许多人觉得落户政策放宽松会刺激楼市涨价,这个认识并不正确,人才新政对新城房价会有影响,但绝不会让房价大涨。”沪上财经评论人孙金华分析。
2021年3月,上海印发通知,明确在五大新城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
“目前上述意见的细化政策还没有出来,但这次五个新城落户政策的改变,被业内视为上海探索差异化购房又迈出了一步。”孙金华说。
此前,外地人到上海买房需满足两个条件:工作满5年、已婚。上海对应届生的落户要求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效果。“但目前在五个新城落户后是只能购买新城的房子,还是可以同等条件买全上海的房子,目前还无法判定。”孙金华说。
从土地供应量看,2021年1月“沪十条”楼市新政中提到,上海将增加住房用地的供应,重点要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和五个新城加大供应力度。
今年初,上海有关文件也提出要“新增规划和供应居住用地”“加大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优先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尤其是新城的土地出让金,要求有不少于30%返还新城。
从上海今年第三批集中供地就能看出,新城是供地的绝对主力,“因此下阶段五个新城的新房供应量是充足的”,孙金华说。
“从需求量看,2021届毕业的上海市应届硕士生差不多在5万人左右,剔除原先符合落户条件的以及个人原因要去其他城市发展的,整体落户人数会有增长,但增幅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孙金华说。
根据《“十四五”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新城建设将聚焦“人、地、房、钱、权”等五个重点领域推进政策细则。
今年9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表示:“在人才方面,持续强化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在住房方面,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住房政策;在土地方面,支持市、区用地计划向新城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倾斜。”
为了避免把新城建设成空城、卧城,未来新城建设会更多聚焦人才的安居乐业。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表示,要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提供特色多元的人才公寓、单身公寓和租赁住宅,实现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内新建住宅以租赁房为主的布局。
综合来看,“五个新城的住房供求关系会相对比较均衡,新城房子的价值绝对是有,但不会大涨,毕竟新城要宜居宜业才能进一步吸引人才和人口。”孙金华说。
专家认为,五个新城人口增长路径有这样几种:因为旧城改造而从中心城区转移过去的人口;随着中心城区产业向郊区工业开发区转移,带来新城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吸纳增长;随着郊区新建住房增多,部分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居民有动力在郊区购买更大住房以提高居住品质;独立新城通过自身产业升级、功能升级,带来人口更新,带动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
“人才和人口是一个城市的基本要素,两者也都是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新城的产业发展要达到更高能级,必须要有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因此新城不仅需要吸引从上海中心城区和周边村镇地区转移来的人口,也需要放开视野,积极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来新城居住、工作和生活。”任远分析,“同样,独立新城的产业也不能仅仅依赖旧产业的转移,而是更需要发展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并通过新兴产业带动产业链升级,在此过程中带动就业增加”。
任远分析,五个新城的“产城融合”有两个方向:一是产业带动城市,因此要做好产业发展的人口服务配套,建设好“产业社区”;二是城市带动产业,城市具有综合功能,其本身的建设也带来一系列产业的成长。
“新城需要的不仅是产业人才,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各方面人才都需要。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把优秀的、有活力的、有潜力的人才引进新城。”汪怿说。
人口初步导入后,新城如何让新居民留下来?
除了购房支持政策外,“作为独立的综合城市,新城要尽快提高自身的城市品质,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使新居民能够生活幸福并发挥价值。”任远说。
实际上,五个新城兼顾人口、产业导入和公共资源配套已有不少动作。2021年6月,在“五大新城建设人口布局与公共服务”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上海提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五大新城将聚焦公共服务集中发力,加快补齐、补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完善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把‘以产兴城’和‘以城兴产’的循环路径做通做好了,新城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就会形成良性成长。”任远说。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专科在校生可“先落户后就业”、本科毕业生连续三年享住房补贴……青岛将这样延揽各类人才
- 自学考试本科文凭有用么?
-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标准
- 上海开启“抢人”模式!清华北大本科生直接送上海户口?
- 分数刚上一本填志愿,推荐上海三所本科学校!大城市可落户
- 202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方案(3200人)
- 北上广深将不再是毕业生的首选?
- 我是学会计的,大专毕业,经过培训可以考心理咨询师吗
- 清北毕业生可落户上海:告诉我们的那些人生道理
- 落户安居一事联办,大学毕业生租房和落户不再冲突
- 大专毕业四年后如何考公务员?
- 本科学历落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热门文章
- 深圳人社局:企业缴纳社保,可领35万创业补贴
- 深户宝宝办理社保卡和绑定父母社保卡攻略,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
- 社保千万别断缴!看病、生育、与养老都受到影响
- 怎么用深圳居住证办理港澳通行证 居住证是10年的长期居住证
- 孙海洋希望注销孙卓黑户口,被拐孩子的户口问题必须追究到底
- 人在外地,如何办理公积金提取手续?官方回复
- 少儿医保被纳入深圳金融社保卡
- 获准募集份额为5亿份!深圳人才安居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成功获批
- 深圳楼市:想申请安居房,却不知道自己符不符合标准?这里告诉你
- 深圳户口价值200万,最新入户规则,还不赶紧收藏!
- 南山人才住房补贴最高2万/人/年(发放标准+申报对象+申报条件)
- 在深圳缴纳社保我们能够享受到什么权益?
最新文档
- 非全日制本科可以考211学校的研究生吗?如果有请问有那些学校?
- 毕业5年,专科,在上海工资12000,算很失败吗?
- 985毕业生涌入县城,被质疑抢饭碗!考公或许是一种尝试
- 大专毕业是该继续升本还是工作?
- 想买个网上查到的大专,交钱不考试2年半拿证是真的吗?
- 出彩艺校生 | 优秀毕业生司巧艺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她写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 2020年上海有哪些大学?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 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公告
-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不看后悔死你..doc
- 2023专科生可以考研吗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 本科学校很普通不是211.985,北大法学硕士,有可能进国内顶尖律所吗?
- 北大硕士送外卖、火锅店只招985……去年毕业的名校生都去了哪?
推荐文档
- 非全日制本科可以考211学校的研究生吗?如果有请问有那些学校?
- 毕业5年,专科,在上海工资12000,算很失败吗?
- 985毕业生涌入县城,被质疑抢饭碗!考公或许是一种尝试
- 大专毕业是该继续升本还是工作?
- 想买个网上查到的大专,交钱不考试2年半拿证是真的吗?
- 出彩艺校生 | 优秀毕业生司巧艺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她写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 2020年上海有哪些大学?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 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公告
-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不看后悔死你..doc
- 2023专科生可以考研吗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 本科学校很普通不是211.985,北大法学硕士,有可能进国内顶尖律所吗?
- 北大硕士送外卖、火锅店只招985……去年毕业的名校生都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