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二胎、放宽落户、抢人大战,中国人口对房价影响到底如何?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放开二胎、放宽落户、抢人大战,中国人口对房价影响到底如何?)
文:子木
01不可思议
昨天上海老吕给我打来电话。显得异常激动,连来了三句“不可思议!”
因为就在2020年1月7日,苏州发布了一份关于人才落户相关政策草案,草案称:“落户政策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最终人才落户政策将在2020年上半年出台”。
老吕是上海土著,他孩子毕业后追求女友,在苏州打拼,他成天叨叨要给儿子在苏州买套婚房。然而2019年正咬紧牙关准备下手时,苏州便迎来了最强限购。老吕悔不当初,认为要等几年。这不,风向就转变了。
苏州在这个节骨点上发布这份草案,对当下的楼市房价趋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苏州很特殊,房价从2016年开始连年高涨,直至2019年才结束,是中国唯一一个横跨整个楼市大周期的城市。当然也成功地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为了响应宏观调控政策,2019年7月24日,楼市强行被苏州史上最强调控令冰封了。
新房限售“房本+3”年,二手房限售“房本+5”年;同时非本地人严格限购,在前3年内拥有2年社保,才有资格在苏州买1套住房。
然而没过半年,现在新一轮人才落户政策就成了板上钉钉之事,变化未免也太快了。
要知道人才政策和限购政策是天然对冲的,而且纵观这几年行情,限购在人才政策面前已经形同虚设,例如2018年西安的抢人大战对房价的拉升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获取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目前我国至上而下已经默认,人才政策是当之要事,甚至碾压包括楼市在内一切政策因素,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已经达到了历史巅峰。
我们再把这两年放开二胎、放开落户政策、人口出生率、城市群规划等等这些关于人口的政策联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人口的第二个机遇红利,而这又对楼市产生巨大变革作用,对个人财富影响也至关重要。
至于“第二波机遇红利”是什么,且听子木下面分析。
02第一波红利
人口学这个课题,我在之前研究过很长时间。但如果想通过一篇文章清晰地刻画出来,绝非易事。
从1949年到现在的2020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巨大的“迁徙变革”。至今为止,我认为中国共诞生了两波重大红利期。
第一波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典型事件如“12万公务员下海”和“10万人才下海南”。
上世纪90年代,邓老南巡归来,在南海边“画了个圈”——深圳,并喊出“鼓励创业”的口号。市场经济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这时候全国掀起创业潮,很多人选择离开体制,闯入社会。更多的人留了条后路,选择了“停薪留职”,也就是说,如果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再回归体制。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民工潮
人社部曾做过统计,1992年辞职下海者超过12万人,不辞职却投身商海(停薪留职、兼职)的人超过1000万人。那一拨下海潮中,许多体制内的人都勇敢地下海创业了,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开始第一次大规模迁徙。那时候交通条件特别差,都是绿皮火车,但是横跨一个中国南下淘金的人并不少,五湖四海的人口和财富聚集,让深圳、广东、福建、江浙一带,迎来了第一波历史机遇。那时候去“淘金地”,只要勤快些,都发了财,如果脑袋灵光些,现在基本都是千万级的富人了。
紧接着是10万人才下海南。
199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巴掌大的一个岛屿,很快吸引了全中国年轻人的目光。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约10万人次的闯海人,如潮水一般地奔向海南寻梦、创业,在千万人才创业潮的基础上,合力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十万人才下海南
那时的海南一片蒸蒸日上的形态,然而因为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薄弱,只有房地产产业如火中天。随后被炒到天价,最终导致房价泡沫破碎,烂尾楼漫布江野,开发商纷纷倒闭,银行被不良贷款压垮。
但是那段时间在海南创业的人,只要逃离了最后一波房地产震荡,返回家乡基本都是富甲一方的人物。例如逃离出来成为地产大亨的潘石屹、冯仑等万通六公子等人。
第一波人口所创造的机遇在90年代,那么问题来了,第二波到底是何时呢?
聪明的人应该想到了,就是现在!接下来我继续为大家解读。
其实自90年代之后,人口迁徙在中国大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然而有一个因素制约了迁徙效率,它就是城“镇”化建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全球所有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叫城市化建设,而唯独我们叫做城“镇”化建设。在这其中,其实藏着很大的学问。
中国早期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时,考虑到人口基数庞大,且早期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比例悬殊,所以为了避免短时间内人口加速涌入,对城市管理造成冲击,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先把村里的迁徙到“镇”,然后再到城市。工具就是户口。
然而结果是,户口将城市和人口相对独立分开了,进城的居民如果没有户口,会受到当地福利待遇的层层限制,例如小孩不能上学,生病去不起医院等问题。所以在人们在迁徙去另外一个城市淘金结束后,往往会选择“落叶归根”。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户口制约了人口流动速度。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镇”的商业环境决定了这种模式必然走不通。
我们在用大基建把镇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铺上油路,搞上绿化,甚至大规模建设产业园区,最后发现这笔投资是亏损的,尤其是非沿海地区的乡镇经济。因为镇提供不了像样的就业机会,年轻人为了赚钱,为了更有见识,都选择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宁可选择去城市打工。
这些年来,城“镇”化建设,导致了资源的大面积浪费。
2018年中国经济顶层设计师,在达沃斯论坛上讲到,“未来一定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防范化解重大危险”,而重大危险中最大的成分就是,因大力投资乡镇经济而导致的地方性债务黑洞。
当然这回事,现在是终于想通了。
城市化建设才是重中之重,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是绝对的正收益,制约是违背趋势的。
所以大家会发现,从2018年开始,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群概念和强省会战略,例如去年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今年的京津冀协作和3万字长三角一体化。
还有前几天成渝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等大型城市群的落地与推出。
西安人才落户办事大厅
同时百城抢人大战打响,基本是一年一轮,硝烟弥漫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强省会,诸如成都、西安、郑州、武汉等区域大城开始崛起,所有城市都知道,只有把人才集中起来,才会最大化发展市场经济。
得人才者得未来。
同时人口落户在不断放开。例如近日颁发的重磅文件《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称: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换言之,未来0门槛落户将在二三线城市中成为常态,人口“政策阻流”因素逐渐退去。
当然在整个大形势下,社会发展也在推动着人口加速流动。
我主要讲两点,“高校利好”和“迁徙成本”。
1990年,中国人口是11.94亿,当年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且被大学录取的人数有多少?
60万。
那时候离开故土,去远方读大学的人,感觉像是生离死别。因为对外界的陌生,内心或多或少是恐惧的。
90年代大学生离别家乡去外地读书
2019年呢?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数量增多,大学生已不是稀缺物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数据现实,2019年中国人口13.95亿,而大学生年录取人数就达到了820万!去国外读大学都已是家常便饭。
当然我不是为了对比这30年来中国受教育程度差异,而是告诉大家,高校的普及会影响“迁徙思维”,同时也让人口迁徙变得更加容易。
例如西安,为什么在短短的2018年一年内落户60万大学生?
因为西安的高校多,来西安读书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那么因为机会问题,三四线城市或者家处乡镇的学生,大概率会选择落户西安。工作稳定后,很可能会把父母接过来,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家庭的迁徙。
而90年代,除非是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被迫选择去另外一个城市。家庭迁徙更不用说,和传统落叶归根的思维严重冲突,大家都理解不了。
第二个是迁徙成本。90年代去另外一个城市除了绿皮火车就是巴士,不安全而且速度极慢,稍远的地方就得晃悠几天车程。
而现在是航天高铁时代,一天之内贯穿中国。高铁像大动脉一样将中国彻底贯通,人口像血液一样在这个框架中迅速穿梭。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2.7万公里,而在2019年底,这个数值改写成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里程就达到了3.5万公里,成为全球高铁最发达的国家。
另外一个就是信息成本。90年代了解另外一个城市只能通过大字报,和远方归来的亲戚朋友讲故事。而现在互联网时代,想了解一个城市,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远隔千里城市发生的事情,能第一时间传入你的耳朵。
综上所述,此刻的我们正站在中国人口迁徙大时代的风口上,而且力度、影响力,和对个人带来的财富机遇,要远比30年前的第一波来的更猛烈。
接下来开始敲黑板总结。
我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演示了中国人口的迁徙路径。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大迁徙,除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就是90年代的”下海“,和今天的“城市群+抢人大战”。
而且此波中国人口大迁徙的规模会远超历史任何一个阶段,在这其中会创造无数的财富机遇,同时会使城市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动。
在城市群和强省会战略下,城市投资会更加集中。
原来三四线城市有机会建地铁,但未来大概率不会批了,因为钱要集中投资在上游的大城市。这会导致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经济逐步放缓。
未来在三四线城市中,除了核心城市产业溢出和区域强推的省会城市,其他三四线城市大概率会被抽干。就像安徽和湖北一样,你会发现其他小城市都是为了合肥和武汉服务的,合肥更是有“合一省而肥一市”的说法。
注意,未来不是“农村-城市”的城市化,而是“城市-城市”的城市化,小的到大的,弱的到强的。大家心里要有预判。
对于个人财富的影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房产增值,其次是个人发展(创业和工作)。
原来人口因素对于城市发展是长期因素,但是现在看来,人口加速涌动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如调控政策一样,起到的是短期刺激作用。例如2018年人口对西安房价的刺激。
图:2018年代表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万人)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
还有2018年深圳人口对房价的刺激。深圳为何今年房价一反常态,在四大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
很简单,在2014-2018年间,深圳人口加速流入,常住人口增量达255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都是带着家里的六个钱包入场,相当于全国财富定向流入了深圳楼市,房价上涨动力强是很正常。尤其是2018年,深圳人口流入61.99万人口,带来的住房需求是很直接的。
所以大家未来在关注城市房价的同时,一定要把人口流入趋势放在最前面。
关于2019年的人口趋势,上个月京东大数据集团发布了一篇报告,叫做《2019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真实度在市面上还不错。
《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对高学历和高净值人群吸引力最强,深圳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最强;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强劲,成都、重庆都市圈特征显著。
其中武汉、长沙都市圈效应不明显;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城市人口流出非常严重,且都市圈集聚效应不明显;青岛、厦门都市圈集群特征明显;西安、郑州城市集群效应较强;“下沉消费市场”已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除此之外,苏州、南京、天津、佛山、宁波、贵阳对本区域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与日俱增。
随着人口的加速流入,这些城市的房产增值空间会逐步拉高,这是目前享受到人口迁徙红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其实文章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但是昨天有一个读者一定要我在文章里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进入滑坡阶段,人口红利不再,这么多的房子到底给谁住?”下面加个餐。
其实关于人口遭遇历史滑坡的话题,早已甚嚣尘上。很多人借此作为唱衰楼市的主要论调。
我也承认,中国人口的确出现了问题。例如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比上年减少200万人,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是近4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环比下降最多的一年。而2019年数据虽未公示,相对于2018年大概率只减不增。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一定还有一波房价势头,这波势肯定不如2015-2019年波澜壮阔,但也足够改变一些人的命运。至于为何,我给大家推理,依旧用到人口数据。
下图是建国至今,1949-2018年,历年人口出生数的统计。
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1971年中国开始施行计划生育。
1976年,重要时刻(大家去查)结束,人口骤减。
1980年,开始施行独生子女政策。
1998年、2008年,金融危机
2010年,80后进入生育期
2016年,全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我们以平均30岁生孩子为生育年龄,以大学5年后开始买房,也就是27岁作为买房年龄,去分析这些数据。
我们发现中国人口出生的最高峰是在1987年,史称中国第二轮婴儿潮,达到2508万人口;27年后是2014年,进入买房年龄。
直到1993年婴儿潮结束,出生人口开始急剧滑落,滑落至2120万,27年后买房是2020年。
所以你懂了,为什么2015-2019年,这波房地产周期,房价会有如此大的需求。是因为正好赶上了中国历史人口出生的最强婴儿潮,这些婴儿正好达到了27岁购房年龄。
接下来,从1993年-1997年,虽然婴儿潮结束,但是中国人口依然维持一定的高位增长,出生人数平均都在2000万以上,直至1998年人口才开始迅速下滑,每年以100万递减。
注意,1993-1997年每年以2000万人口的高位成长,一定会积蓄一大波的购房需求,这个在27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2024年一定会有所动作。所以我预测在2024年之前一定会有一波房价高潮,虽然比不上2015-2018年,但足可以让一些人改变命运。
很多人都说,现在房子够多,孩子完全可以继承父母的房子,没必要再买了。
我们来分析,其实中国1998年才进行房改,结束了福利分房。从2003年才算是打开房地产格局,迎来第一波买房潮。以27岁推算,2003年买房的人到现在是44岁。
44岁正值中年,如何把房子继承给孩子?如果有人跟我杠,过去的人不可能在27岁买房,那么把时间前后容错10年,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继承现象。
所以综上,中国购房红利还是有的,只不过经过政策和经济调节,会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居民个人在人生阶段的购房时间。
2020年我分析过,大势所趋,横盘震荡不会大涨,各个城市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调节房价,有泡沫的“挤一挤”,没泡沫的“筑底”。
但是2021~2024年,我认为会有一波「潜在需求」会大概率爆发。
当然像2015-2019年这样的楼市大周期,全国所有城市房价全面普涨是很难了。机遇如第5部分所讲,只会存在于在“城市群+落户+抢人大战”战略下的中国最强人口迁徙潮中,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
以上是子木的推测,若想赶上这波大潮,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当心了。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长三角新生儿上户口今起可跨省通办
- 出国留学人员落户天津所需材料!办理流程!
- 上海购车补贴政策细则发布,要求“购买非营运电动小客车”、“转让沪牌旧车”等
- “直播第一城”争夺战: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
- 赶在中考报考前最后一刻,等了16年的女孩终于有了上海户籍
- 办理户口迁移需要本人回原籍去办理吗?
- 上海人才落户条件放宽
- 节后返厦开工,别忘办居住证!网上办、就近办,最全功略都在这里
- 应届生应该如何规划才有机会落户北京?
- 2019年应届毕业生落户详细流程
- 2019年积分入户新政,分数不够要怎么办理?
- 天津市人才落户业务一览通!
热门文章
- 没入深户没在深圳买房 今天收到通知儿子被附近的一家公立小学录取了
- 国五车禁令延迟,9月30日前仍可购车入“深户”
- 归国留学人才入深户申请办理流程,全部在这了!
- 判了!挂靠社保引发坐牢+罚款!个人和企业都有哪些风险?
- 在深圳创业,这四项补贴真的很好拿下
- 深圳免费培训又上新!800个名额,不限户籍
- 干货分享: 深圳人才市场集体户口只有两年?
- 最高6万!2019年落户深圳,怎么入深户拿钱最多?
- 好消息!国五车禁令延迟,9月30日前仍可购车入“深户”
- 2022年深圳积分入户不开放?入户还有希望吗?
- 离职提取公积金你必须要知道的那些事
- 2017年深圳积分入户测评,看看你积分是否够入户
最新文档
- (2022年2月最新)外地人想在杭州落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 魔都楼市!为了小孩上学买老破小挂户口,需要注意哪些?
- 黄冈发布市区务工子女“最新”政策!需要提前办理居住证
- 鼓楼洪山居民注意!居住证可线上申请
- 高考没带身份证?别慌!民警帮你现场办
- 高考前身份证丢失,两地“绿色通道”解难
- 高考失利怎么办?是选择复读还是专升本?
- 高校难以引进国内博士人才,花1800万招回23名留学博士?
- 高校毕业生来厦落户细则出炉
- 高校毕业生怎么落户海南?住房补贴如何申领?权威解答来了
- 高校毕业生如何快速落户?青岛人社系列视频干货满满
- 马大哈无户口11年,南京警方高效服务解难题
推荐文档
- 非全日制本科可以考211学校的研究生吗?如果有请问有那些学校?
- 毕业5年,专科,在上海工资12000,算很失败吗?
- 985毕业生涌入县城,被质疑抢饭碗!考公或许是一种尝试
- 大专毕业是该继续升本还是工作?
- 想买个网上查到的大专,交钱不考试2年半拿证是真的吗?
- 出彩艺校生 | 优秀毕业生司巧艺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她写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 2020年上海有哪些大学?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 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公告
-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不看后悔死你..doc
- 2023专科生可以考研吗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 本科学校很普通不是211.985,北大法学硕士,有可能进国内顶尖律所吗?
- 北大硕士送外卖、火锅店只招985……去年毕业的名校生都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