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口红利“爆表”,落户会收紧吗?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积分入户 落户咨询
(深圳人口红利“爆表”,落户会收紧吗?)
今天(5月17日),深圳公布了几组重要的数据:
1、常住人口确定1756万人;
2、每十万人当中,大专或者大学学历以上人口人,全省之最;
3、深圳60岁以上的人口只占占5.36%,是最年轻的城市;
4、在过去10年中,广东省人口增量2173万,深圳占了1/3,是大湾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这意味着,在长达40多年的人口大迁移中,深圳成功地完成了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变。
那么人口作为城市房价核心力量的底层逻辑,你对深圳未来的房价,有没有信心?
这次人口普查,深圳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40年的建设开发,人口增长速度超乎大家的想象,尤其是近10年以来,人口的爆发力达到史前的高度。
今天(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了《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深圳全市(包含深圳特别合作区)常住人口达到1756.01万人,相比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大普查新增了713.61万人,累计增幅达到了68.46%。
而广州10年间,人口增加了597.58万人,增长率只有47.05%。
这相当于10年间,深圳增加的人口比一个湛江市的人口还要多。
根据《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湛江市的常住总人口约698.12万人。
不仅如此,2010年-2020年,流入广东省的人口中增量达到2173万,而深圳占了1/3。(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
这意味着,大湾区9城,深圳对人口的虹吸能力最强,是大湾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另外,在全民对人口老龄化感到担忧的情况下,深圳以超年轻的姿态,成功完成了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变。
根据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深圳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还不到100万,只占全市总人口的5.36%。
这就意味着,在深圳基本是上千个中青年劳动力,养一个老年人。(根据深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深圳2019年末就业人员人数1283.37万)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虹吸趋势,未来10年,深圳人口赶超省府广州也不是不可能。
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必备要素之一就是“住房”。
深圳常住人口确定了,那么对住房需求也就基本确定了。
老生常谈,深圳地少人多,那么到底少多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常住总人口1867.66万人,北京常住人口2189.31万人,上海常住人口2487.09万人。
四大一线城市当中,深圳常住人口和广州差不多,但广州城市土地面积是深圳的4倍。
即便是人口比深圳多出731.08万的上海,城市土地面积也是深圳的3倍,更别说北京的城市面积是深圳8倍。
而深圳的商品房不过是约2百万套。
据去年8月深圳特区报统计,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积为27平米,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深圳现有的商品住房以及保障性住房,远远不够。
因为虽然深圳有507万套“小产权房”,但最近官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全市范围内,禁止代理销售“小产权房”。
这就意味着,剩下的住房需求,必须要依靠不到200万套的商品房以及50.63万套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解决。(数据来源:深圳特区报)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官方近期在大手笔腾地。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告显示,5月11日,龙华对19个地块进行了调整,调整出了8宗居住用地+3所学校;4月28日,深圳将13宗工业用地变更为宅地,其中7宗来自坪山沙湖-碧岭地区,6宗来自龙岗宝龙工业城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5月14日深圳调整后的居住用地数量高达23宗。
所以接下来的土地供应,深圳大概率会迎来一个供应爆发期。
像上周四(5月13日),龙光和万科联合体举牌195轮争夺一块人才房用地的情况会有所有缓解。
距离深圳“208政策”已经三个多月。政策的影响还在继续。
根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周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20周深圳二手房网签量跌破900套关口。
虽然二手房网签数据持续下滑,但新房网签量却比二手房网签量多出上百套。
这就意味着,深圳楼市依旧需求旺盛,购房者对二手房的需求量转移到了新房上。
深圳楼市依旧坚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深圳人口红利在继续托盘。
人口是支撑房价的底层逻辑。人口增长,特别是置业人口的增长,是支撑经济发展和地产需求的核心因素。
而深圳这10年人口的上涨,红利因素拉到了空前的高度。
深圳人多地少,各种公共配置的资源跟不上人口的增长,一直被大众诟病。
既然深圳已经完成了人口红利到人口红利经济的转变了,那么未来是否会调节人口的增长,收紧落户?
短期来看,暂时还不会。
因为常住人口不代表户籍人口。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深圳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
这就意味着,有一千多万人是属于流动性人口。如果短期收紧,对一直依赖流动人口红利的深圳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但从长期来看,则不排除有收紧的可能。
在去年“两会”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李苏华曾提出建议——
对在深圳市工作且已缴交社会保险至少达到15年以上(不含因任何原因导致的社保补交)的非户籍居民,延长入户年龄至国家法定的退休日期,对这些来深建设者群体,在他(她)们自愿且主动提交入户申请后,希望不设定其他的入户条件。
而今年4月,深圳市发改委在回复深圳市人大代表时,也表态“深圳入户政策目前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几乎最为宽松,且已覆盖所有群体,不宜再加以放宽。”
并且,深圳市发改委表示,迁户门槛条件设置需与深圳综合承载能力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
如果结合深圳目前的公共资源配置情况来看,确实未免难以承载一千七百多万人的需求量。
而早在2005年深圳就曾经实施过持续10年的“收紧式”人口政策,并且政策考虑的层面完整,也有效地遏制暂住人口过快增长。
后来,只因人口结构严重倒挂而在2016年8月重新放宽落户门槛至“大专及以上”。
这也才到导致了2015年后,深圳常住户籍人口的快速增长。
根据深圳官方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末,深圳全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相比2015年增长217.8万,增长率达到58.9%。
但是无论是放宽,还是收紧人口落户政策,对深圳楼市来说,托底的逻辑也将必然会发生改变。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文章
- 深户和非深户区别!2019幼儿园学位申请材料时有什么不同?
- “政企行校”四位一体!全国首个华为5G+数字化基地落户深职院
- 在深圳不管创业做什么都可以领最高40万补贴,人社局这样说
- 学历低如何入深圳户口
- 深圳人社局:你创业,我发钱!最高45万补贴无偿送
- 2022年深圳创业补贴申请和2022深圳创业园租金补贴
- 大学生创业补贴需要深户吗?大学生入深户申请创业补贴
- 深圳入户2018新规 哪些人群可以直接入深户?
- 11月粤B车牌指标数量公布!非深户灵活就业人员也能参保啦
- 2022年深圳创业补贴全攻略
- 2020年入深户分数不够,怎样让条件变得更简单?
- 后悔也没用,这就是不及时办理深圳户口的后果,你想和他一样?
热门文章
- 深圳怎么了?夸张到孩子一出生就要预谋深圳户口?
- 前海支持智库发展政策再“加码”!新型智库落户可享300万经费支持
- 深圳自考本科报了名后能换学校吗?
- 深圳积分入户常见问题「汇总」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 硕志教育:看了才知道非深户的学生在深圳读书是有多困难
- 无学历入深户、公积金调整、消费券......深圳七月大事,都在这了
- 深圳人才引进入户政策将作修订
- 2021年深户政策过渡期,哪些人需要尽快入深户?
- 深圳医保二档可以变更为一档吗?要怎么变更?
- 深圳创业补贴申请资格或深圳创业补贴到哪里办理?
- 深圳积分入户条件 需缴纳工伤保险连续6个月以上
- 不用学历也可入深户!深圳积分入户开放时间出来了
最新文档
- (必看)深圳落户政策2022最新版
- 龙岗这个片区的居民,下周一起异地办身份证、入户等业务要去这儿办理啦|微推荐
- (汇总版)深圳市2021年最新公积金提取指南(建议收藏)
- 龙岗这个消费券提前开抢啦;深圳免费培训又上新,不限户籍!丨早安,龙岗
- 龙岗区38位“深龙英才”选定心仪的人才住房
- 龙华孩子们,航天课程工作坊落户龙华
- 龙华街道开展农村特困对象入户核查工作
- 龙华新生入学关于身份证明、非深户籍证明需关注6大问题
- 龙岗31个项目集中启动,有学校、道路、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
- 龙岗区2022年度“深龙英才”人才住房启动申请
- 龙华区户口怎么挂靠到宝安区 龙华区户口怎么转到其它区域?
- 龙华区6万人才补贴,龙华区户口就可以拿最高6万补贴是怎么回事?
推荐文档
- 非全日制本科可以考211学校的研究生吗?如果有请问有那些学校?
- 毕业5年,专科,在上海工资12000,算很失败吗?
- 985毕业生涌入县城,被质疑抢饭碗!考公或许是一种尝试
- 大专毕业是该继续升本还是工作?
- 想买个网上查到的大专,交钱不考试2年半拿证是真的吗?
- 出彩艺校生 | 优秀毕业生司巧艺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她写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 2020年上海有哪些大学?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 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公告
-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不看后悔死你..doc
- 2023专科生可以考研吗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 本科学校很普通不是211.985,北大法学硕士,有可能进国内顶尖律所吗?
- 北大硕士送外卖、火锅店只招985……去年毕业的名校生都去了哪?